在浙建集团最美浙建故事征文活动中,公司报送的赵杰、徐晨、陈振江的《梦的奋斗》获“最美浙建故事”征文二等奖。文章全文如下:
梦的奋斗
作者:赵杰、徐晨、陈振江
每当下班时刻,望着那点缀天空的繁星,总是禁不住多看些许时刻,在那短暂而平静的时光里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一年前的我,是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平凡的一员,是那些工地上默默无闻的施工员中的一个。但很高兴,能够加入浙二建集团,成为浙江省二建钢结构公司中的一员,在浙建集团这个大家庭中不断的成长。依稀记得踏出校门的那一刻,望着自己那遥远的梦想,不知道该如何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如何踏上自己的人生旅程,一时不知道该走向何方,该怎么去实现自己心中所想,带着数不清的迷茫走进了施工现场,走上了陌生的工作岗位。
当一个春秋匆匆别过,又进入这炎热季节的时候,看着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出现在面前,带着迷茫喊着自己前辈的时候,真的很难相信,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回望着身后高耸的楼房,看着那专注于忙碌工作的工人,体验着满脸汗水的艰辛,禁不住穿越的记忆。
去年刚来的时候,下班后为了尽快填饱咕咕叫的肚子,总是和几个同事骑着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飞奔到工地附近的那条简陋的小吃街,然后穿过那勉强能并排挤下四个人的小巷,再绕过一个个在路边叫嚷的小摊,才能找到一家民房改建而来的沙县小吃店,两三个人挤在墙边,看着那脱落着涂料的墙壁,叫上一份味道鲜美的蛋炒饭,闻着那环绕四周的五味杂陈的气味狼吞虎咽。而今,这里坐落着一家家时尚整洁的中式快餐店,一日三餐蛋炒饭的日子永远地沉入了记忆。
借着淡淡的月光,凝望着现场入口的效果图,曾经清新的画布已在风雨的侵蚀下泛着淡黄的边线,曾经光鲜的效果也已被其后日益成型的高楼取代。禁不住追问自己,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当穿越过那熟悉的楼层,查看过一条条清晰的墨线,调整着一部部熟悉的仪器。我想,我已找到了答案,改变这一切的,不正是自己曾经那小小的梦想么。
清晰地记得去年的一天,预期需要吊装的钢梁、钢柱额外多。天刚蒙蒙亮,就被叮铃的闹钟从甜美的梦中拉回了现实,拖着发软的双腿走到办公室,整理好仪器,带好要用的图纸,就跟着几个前辈身背沉重的经纬仪、摸着漆黑的墙边爬上四楼。为了不影响正常吊装,我们得提前一个小时到施工现场,赶在工人吊装钢柱前定好轴线位置及标高,做好测量的准备工作,以免吊装时忙中出错。做好了像搬家蚂蚁一样忙碌的心里准备,但还是三个人忙的楼上、楼下来回奔波,望着路边的早饭摊感慨。中午的时候,终于将那根长达十三米的独立钢柱吊装就位。当架好准备校正垂直度的时候,刺眼的阳光照的钢柱表面闪闪发光,就如那穿透漆黑夜色迎面而来的汽车灯。主施工一咬牙,就说了一个字——爬。然后就见他那瘦小的身躯钻进了窄小的脚手架,爬个几层休息下接着上,到顶部的时候,就只能看到他闪闪发光的脸上滴落的汗水。还没等我们回过神,就见他从工人手里接过安全带,熟练地穿在身上,手抓、脚踩栓钉,顺着钢柱就来了个猴子爬杆,愣是爬了两米多高。然后像雕塑一样坐在柱子顶端,放下一条细细的钢丝,让我们把那20斤重的线锤挂牢,他再拼尽全力提起来,以更准确的测量钢柱的垂直度。在我们施工员、工人的集体努力下,足足测了一个小时,才将钢柱校正完成。等主施工颤抖着双腿下到地面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他惨白的脸颊和那被钢柱烫的通红的皮肤。
一个春秋还来不及回想便已消逝,回想着自己一年的工作成果,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每一个测量点,都印刻着精确的标记;每一条钢梁,都夹杂着咸涩的汗水;每一处区域,都流淌着难忘的辛酸;每一层楼房,都回荡着熟悉的笑声。炎热的夏天、冰冷的冬季,我走过来了。曾经,它们是那么的可怕,仅仅是听到就在心底涌起退却的念头;而今,它们是那么的平淡,在眼中毫无困苦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