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会看到几个大大的白色帐篷,来自中国、阿拉伯国家及非洲国家的特色商品叫卖热闹。伊朗的地毯、土耳其的干果、巴基斯坦的手工铜雕、乌干达的手鼓、中国的茶叶丝绸……顾客挑选着光怪陆离的各色商品。这一幕让人想起《一千零一夜》故事里描绘的阿拉伯集市,想象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商旅往来。
博览会很像一个大巴扎(市场)。“我觉得这次展会对我们帮助不大。”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光伏产品销售经理张挺直言。他所在的公司生产光伏逆变器,本期望在展会上与同行交流交流,但来了以后才发现这里更像个“大杂烩”,并没有光伏产业的专业展会,专门关注光伏产品的参观者很少,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北京恒瑞行传播集团舞台总监崔安明为哈纳斯新能源控股集团设计了展台。他觉得,展会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比如,巡馆时我们被要求佩戴一个标识,但我们不知道第二天还要戴,结果出了点麻烦。”崔安明建议,组织方应注意及时通知,同时在场馆运营上应提高效率。“展会是个很好的平台,但需要思考怎样更有效地运用这个平台,要有针对性地吸引受众。”崔安明认为,本次展会上能一下子抓住人眼球的东西不多。
浙能集团宁夏电源项目筹建处总经理助理张启璆也表达了他的失望:“我们目前对阿拉伯国家了解甚少,虽有投资兴趣,但没有方向。本来想借助这次展会认识一些阿拉伯同行,但来了以后发现,来自阿拉伯国家的能源企业非常少,基本还都是中国的企业在参展。”张启璆建议举办专门的能源展会。
看来,从巴扎到成熟的专业展会,中阿博览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作为第一届中阿博览会,成果依然不俗。博览会项目签约仪式上,经贸活动签约项目共158个,签约金额人民币2599.01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此前3届中阿经贸论坛的总签约金额,成为双方经贸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