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李强总理表示,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亚洲好世界才能更好。面向未来,中方愿同东盟、日韩等一道,树牢亚洲意识,弘扬东方智慧,持续营造良好的地区环境,持续提升地区发展水平,持续激发地区创新活力,朝着构建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稳步前行。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作为韩国宁波商会会长、世界侨报总编辑、侨界文化交流大使,我深感中国企业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以及中日韩文化交流即将全面复苏的机遇。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性,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路径已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基于中韩两国在交流投资方面的经验,我将探讨韩国在中国企业国际化浪潮中能够扮演的角色,及如何利用好中韩两地优势开展经贸合作。
为什么出海要关注韩国?
首先,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全球化进程起步早、发展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许多韩国大型企业,如三星、LG等,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市场网络和供应链体系,其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甚至超过了本土市场。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更离不开其卓越的全球化战略和经营管理能力。对于正在寻求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韩国的这些经验和教训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
其次,随着中韩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韩之间的合作机会和浪潮正在悄然兴起。特别是今年总理访问韩国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可以借助中韩文化交流的东风,进一步拓展韩国市场,并以此为跳板,辐射整个亚洲乃至全球市场。
用好韩国五张牌,开启新全球化之旅
1. 进入韩国市场
韩国虽然人口不足5000万,但其消费能力强大,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小家电、白酒等领域,中国产品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此外,韩国还是一个与欧美市场接轨的发达市场,其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与欧美市场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因此,中国企业在进入韩国市场时,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的收益,还可以通过韩国市场的成功,为进军欧美市场积累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2. 利用韩国制造牌
借助韩国制造的品牌优势,通过绕道投资在韩国设立工厂和创立品牌(或进行收购),我们可以利用韩国品牌和“韩国制造”的身份,成功进入全球市场,并有效规避中美贸易壁垒。这种做法不仅为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而且作为一个较优的生态位,实际上比越南、墨西哥等热门投资地更具接受度,甚至超越了越南制造和印尼制造在某些方面的认可度。
3. 利用韩国企业的全球生态网络进行战略协同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零售企业在东盟市场的布局起步较早,并且近十年来,以乐天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在调整市场策略后,将大量投资转向东南亚市场,成功占据了当地零售市场的主流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国品牌在与这些强势的零售渠道合作时,往往面临一定的挑战与劣势。相反,拥有韩国品牌身份的企业,在协同过程中可能会更为顺畅和有利。
4. 利用韩流文化建立品牌
在品牌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可采取一种高效策略,即借助韩流文化的独特魅力来构建品牌影响力。亚洲国家中,韩流以其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和消费引领能力,成为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通过融合韩流元素,企业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渗透力,实现品牌出海的目标。具体而言,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品牌在欧洲、美洲等发达市场获得认可,同时也对东盟等新兴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印尼美妆品牌YOU的迅速崛起,便是对这一策略成功应用的生动例证。该品牌巧妙地采用了韩国代言人与本国代言人相结合的营销策略,充分利用了韩流文化的吸引力,对印尼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韩流文化建立品牌不仅可行,而且极具潜力和价值。
5. 利用韩国的国际化人才
韩国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具有全球化经营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熟悉国际市场的运营和管理规则,还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韩国企业的合作或招聘韩国籍员工的方式,引入这些国际化人才,快速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这些人才还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适应韩国市场的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为企业在韩国市场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贸合作是中韩关系压舱石
1. 中韩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与变化
中韩经贸合作一直是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中韩贸易领域经历了显著变化。韩国在中国市场保持贸易顺差,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设备、材料、零部件等需求密切相关。然而,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中国对韩国进口需求减少,2023年韩国对华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尽管如此,两国在电子、石油制品、化学制品、金属制品、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领域仍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
2. 中韩贸易结构的调整与挑战
过去,韩国在半导体、纤维、机械、计算机、汽车电池等领域占据优势,但如今这些领域的产品逐渐成为中国增加进口的对象。中国市场对韩国中间品的需求大幅下降,而韩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却不断增长,这是韩国出现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此外,韩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科技发展水平和贸易结构变化判断不准,采取的对策不及时或力度不够,也对两国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
3. 中韩科技与高端制造的竞争与合作
中韩在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随着中国制造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不断显现,两国在越来越多的产业生产上出现竞争。然而,竞争并不意味着双方合作要脱钩。两国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经济合作对双方都是相互助力、水涨船高的关系。
4. 中韩经贸合作的新领域与机遇
中韩两国都面临少子老龄化的挑战,在卫生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可以相互借鉴与合作。在科学技术数字化转型方面,两国都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未来,中韩有必要加快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升级谈判,制定出投资与贸易便利化规则,扩大两国产业合作的互补性。
面对传统领域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已不再容易,中韩应致力于在新领域提升经济交流的质量。未来新制造业包括数字和绿色经济、老年产业、生物医疗、优质消费品、未来汽车、二次电池、数字平台、人工智能等,应在这些领域扩大合作。中国已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的人才优势,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培育壮大。中国将继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邻国发展带来更多合作共赢的机遇。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与国际经济形势,中韩双方要探索新的经济合作模式,开辟新的产业合作领域,共同应对挑战,实现互利共赢。